每逢岁末年初,本报编辑部都会推出一年一度的“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一年之后,当我们回顾当初这些猜想的时候,有不少猜想得到了应验,当然,也有个别的猜想因为行业形势突变而沦为空想。但至少,这代表了在当时行业形势下的一种期待与预判。2016年新年伊始,本报编辑部再次大胆预测,推出2016年中国酒业十大猜想。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对于中国酒业而言,2016年战略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经过2015年的调整创新,中国酒业扭转颓势实现了弱复苏,2016中国酒业能否实现突破发展,这需要酒业上下的共同努力。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一
业内资本强势并购
早有人士预言,2016年将掀起酒业并购的高潮,届时,中国酒业的状况会发生诸多变化,甚至出现当年华泽集团大举收购酒厂的现象。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白酒行业不断发展,收购酒厂的背景早已发生改变,这将成为个别想象,但未来白酒企业的资本之路必然会展开,资本会更多流向优势的一方。
从能查询到的迹象看,洋河股份早就制定了调整阶段的“双核驱动”战略,提出以资本为手段的产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在市场变化大背景下积极寻找整合并购发展之机。2015年,洋河在并购方面并没有出手,或许要等到2016年实施。
尽管业内资本并购是白酒行业一条重要主线,但并购的目的毕竟是为了寻求企业间的协同性,达到1+1>2的结果,这也启示业内企业不能贪多求大,甚至以己之弱,攻人之强。
目前,白酒龙头公司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强,非龙头企业继续负增长,部分未能复苏的企业将面临破产和资产重组,行业资源向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过往,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兼并重组上都是业外资本做主力,未来强势的业内品牌和资本将会显现,并且会越来越凶猛。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二
酒企“混改”或不期而至
走至令人向往的2016年,酒企的“混改”还将继续进行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五粮液“混改”。五粮液在2015年五粮液第十九届“12·18”厂商共赢大会投资者沟通交流会上透露,国企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五粮液集团董事长唐桥称,“混改不能操之过急,五粮液是国有企业,混改要进行层层审计,在混改问题上,方针问题已经指明,要拿出指导意见还要一段时间”。
2015年,李保芳进入茅台集团任总经理,重大人事变迁的背后凸显出茅台混改或加速。据称,李保芳进入茅台后的首要问题即是茅台系列酒的困局——这或将主宰茅台混改的最终走向。
另一家可以预测进行“混改”的公司是山西汾酒,自2014年以来,汾酒的混改步伐就不曾停歇,先后多次出手,至今五大营销区域中,已有三大区域设计混改层面。而未来汾酒混改仍将是从销售公司入手,在集团本部个性化业务板块和国际贸易板块探索。不过,是否能在2016年开展尚存疑。
在黄酒行业内,已经发布定向增发、第一期员工持股和并购扩张等公告的会稽山将是2016年令人期待的黄酒混改标的。而古越龙山、金枫酒业均有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预期。
以保健酒为主业的海南椰岛“混改”或将陷入胶着。在国有资本退出后,原有的海南建桐迟迟没有过户,而反观第二大股东东方财智随着增持公司股份成功上位,本来寄希望混改焕发活力的海南椰岛又遇多重变数。
当然,2016年,围绕“混改”的酒企还有很多,比如说金种子酒、顺鑫农业、伊力特、稻花香、泸州老窖、古井贡酒等,或有不期而至的改革。“混改”只是第一步,未来,围绕薪酬改革、营销改革和管理改革等多元化改革,才能深刻改变行业走向。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三
酒业发展进入新的良性循环
经过三年的行业调整,酒类消费泡沫已被挤压殆尽,理性、自主的酒类核心消费群体和消费行为逐渐浮现,在此基础上,广大酒企厂商将更加关注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作为市场决策的核心依据,这种思维观念的升级,将给酒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而酒类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包括与移动互联平台的融合,导入更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模式等,大量创新元素为酒类市场所吸收运用,使酒业的运营效率更好,消耗成本更少,而对市场趋势的感知更加敏锐,反应更加迅速,针对经销商、消费者的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沿着市场现代化的升级方向,酒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才能越来越高。
但是在乐观预期的同时,我们对行业今后的发展节奏应该有理性认识和合理部署。即便是酒业进入新的良性发展周期,但也很难重现“黄金发展期”的那种巨大增幅,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自身规律的影响下,酒业发展节奏将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这也是酒业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四
“互联网+”成酒业创新主题
互联网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这种趋势,酒业只有摆正心态,才能找到“互联网+”的正确打开方式。尽管互联网在酒业不断升温,但其产生的实际销量还很有限,这就造成一部分厂商对互联网抱有质疑、轻视的心态,认为互联网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还给传统渠道造成了冲击,其对于“互联网+”同样缺乏信心和主动。
与此相对,另一种极端心态是将互联网过度“神化”,认为互联网无所不能,而全盘否定传统业态和模式。
另外,还有厂商将互联网的创新应用过于模式化、表面化,将互联网等同于网络平台和渠道,似乎在网上开个店,与电商达成一些合作,就是“互联网+”了,实则其心态、思维仍然停留在原地。
相对而言,以“互联网+”作为酒业创新的主题,这是一种比较有利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既肯定互联网之于酒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将酒业创新的探索实践,与“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升酒业,为酒业发展开启新的动力。因此,我们预测并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互联网+”在酒业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酒业创新的核心主题。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五
渠道话语权或将转移给经销商
2015年,流通领域众多经销商通过并购组建了不少新的超级大商,其无论在规模效应还是平台建设,亦或是终端服务方面,与之上游厂家相比,毫不逊色。
可以猜想的是,在上游厂家掌控渠道话语权多年之后,渠道层面天平的砝码开始向经销商一面倾斜,与此对应的,则是厂商关系的重新梳理和厂商地位的重新定位。
1919酒类直供战略合并购酒网;安徽百川整合了安徽当地不少渠道商,旨在搭建一艘号称“百川系”的酒类航母;北京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的老牌酒厂北京华都酿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70%左右的股份,意图再造一个“新华都”;再往前的2015年8月,知名酒类流通巨擘怡亚通收购专业酒类运营商上海龙川酒业发展有限公司,设立上海怡亚通龙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
我们猜想,在2016年,这种渠道层面的合作会更加频繁,规模和所产生的渠道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无疑这种渠道自发性的改革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作战能力,而其也会倒逼上游厂家在厂商关系定位上的重新考量和选择?;坝锶ㄖ抟苫崧叫涎?。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六
酒业新三板有望高速增长
2015年应该算是新三板的强势崛起之年。
这一年,无论是上市的企业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交易的规?;故遣斡氲娜榷榷际肺耷袄氐搅艘桓鲂陆诘?。2013年,新三板还只有356家挂牌企业、全年成交额仅8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是5129家。
当下,登陆新三板的酒类企业不在少数,可以猜想的是,在2016年或者今后一段时间,会有陆续更多公司进入这一入门级别的资本市场,但上市是一回事,而保持上市公司的活跃度并持续性收到市场和投资者关注却是另外一回事。
有观点认为,随着新三板2.0时代的开启,新三板资本市场工具的属性开始显现。
新三板风头正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同样的工具之下,你是匠心独具还是得过且过?做出的是门庭若市的工艺品还是门可罗雀的地摊货?那些已经入驻或者正在前往新三板路上的企业们,考验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组织架构和对资本市场的悟性、对政策把握的洞察力的时候到了。
2016中国酒业十大猜想之七
中国白酒走在国际化的征程中
2015年是白酒国际化探索较为活跃的一年。
以茅台、五粮液、汾酒和古井贡酒等为代表名酒企业继续探路国际化。同时,不少区域白酒企业借助中央部署“一带一路”战略、1915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奖100周年、国际化商贸活动、米兰世博会、2015(贵阳)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等,助力中国白酒国际化。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白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变革和产品变革,已经逐见成效。
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求一些创新的载体和途径以提高效率,而提速国际化,或许正是行业下一个机会点。白酒企业在国内发展不错的同时,制定国际化战略,既符合当前的国家交流战略,又能传播白酒形象,实现新市场开拓,一举多赢。
未来,白酒国际化仍有机会。然而,其前路始终任重道远,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才能为国外消费和和中国白酒搭建充分沟通的平台。例如,需要解决标准属术语的对接,酿酒标准、检测标准的国际化,加快中国文化的普及。
总之,白酒国际化不应该是一个孤立行为,而是持续性、常态性的发展趋势,重在转变思想、搭建平台和制定规则,必须将国际化与酒业变革、创新结合到一起,实现中国白酒全方位的国际化提升。(中国酒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