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河南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市长安伟建议,将仰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安伟说,因为仰韶文化,中华文明史才被公认为5000年,在此之前,世界认定中华的文明史是4000年,其意义非常重大。仰韶文化具备了典型文化的要素,包括实物、遗址、制度、文字等,对于增加中国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之根
1921年,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掀开了中国史前文明神秘的面纱,仰韶文化——也是我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确立。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村落遗址,它的发掘开创了我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先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
自此之后,在河南各地一次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都在验证这样一句话——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厚重河南,由仰韶开端。
彩陶便是承载各种文化信息的最早、最重要的器物之一。彩陶多样的形制、神秘的纹饰,传递出中国远古的信息,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仰韶彩陶。仰韶彩陶文化无疑是中国的人文晨曦。
彩陶,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制作一种红色的上边再画上彩色花纹的特殊陶器。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21年时任国民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专家袁复礼等人,在河南西部渑池县城北韶山南的仰韶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正式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的陶罐、陶碗、蓝纹绳纹、带流陶杯等彩陶器物,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彩陶。
彩陶系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轮制而成陶坯,打磨光滑后,并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图案纹饰。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因而我们称这种文化为“彩陶文化”;又因为这种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也叫“仰韶文化”。
在神秘的仰韶彩陶、彩陶纹饰之中,华夏文明的许多领域都可觅得源踪——文字、数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酒文化的起源……
文字起源
传说黄帝之史官仓颉造字,“黄帝时代的年代框架界定在距今6000年前后至距今5000年前后,基本上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许顺湛《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因此仓颉造字的年代应该是在仰韶文化时期。
文字的发明创造显然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功劳,从科学的角度考虑文字的产生轨迹,仓颉对文字的贡献应该是整理而非创造。整理的前提是又积累了相当多数量可资整理的素材。这些素材当时是否确有?仰韶彩陶的发现为揭示问题的答案提供了线索,讨论中国文字的起源是以仰韶彩陶纹饰为出发点的。
精美绝伦的彩陶,神秘的纹饰,原始先祖的智慧与才智让我们叹为观止。探寻彩陶纹饰传递的深层次信息,这些彩陶纹饰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造,它是那个时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缩影,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大多来自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摹画,彩陶纹饰的形成阶段在时间序上正是处于甲骨文形成的前期阶段,甲骨文的字形,许多属象形字,也是源于对客观事物的形体描述,因此,文字的形成与彩陶纹饰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彩陶纹饰的创作为文字的诞生积累了最基本的要素,奠定了深厚牢固的基础,是文字产生的前源。
在仰韶文化半坡、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类似甲骨文的奇怪的刻划符号,这就是另一种彩陶纹饰——刻符。半坡遗址的刻符有113个,姜寨的刻符有129个,包括临潼零口、长安五楼、临潼垣头、贺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其格遗址发现出土彩陶刻符共52种,这些刻符大部分是刻在陶钵的口外缘黑宽带纹和倒三角纹上,并且大部分是在烧之前所刻,每件器物上仅刻一个符号,它们是人们根据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符号。在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发现的刻符有许多是相同的,如此众多的陶器上都刻着大致相同的符号,绝不是偶然,对此有不少学者推测,它们一定代表着某种意义。难道这些符号会是文字的雏形吗?(见赵秋莉著《原始彩陶画韵》)
数学之萌
上文中,我们讲过在仰韶文化各处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已发现有各种各样的刻划符号52种。这些刻划符号至今尚不能认读,仍然是个谜,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结绳记事"的传说,这些刻划符号可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也可能是数字的起源,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记数符号。
除了这些未解的刻符,数的概念和应用更多在许多陶画中反映出来。在陶画的制作过程中,图案组合中每一纹饰的大小与位置都要经过预算,彩陶的制作对数学的萌芽和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圜底钵,其一图案是在每个三角形两边各绘相等的6条斜线,说明他们已经准确地掌握了一些数目的概念,并能灵活的应用。如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花瓣纹彩陶盆,弧线三角和花瓣为双关纹样,彩陶花纹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各纹饰的位置计算准确,使首尾衔接达到天衣无缝。精确的构思展示出图案独有的节律性和双关循环连续不断的优美画面特色。在许多陶画中,可以看到人们已经熟练的运用这些几何形来创造完美的图案。不胜枚举,许多彩陶纹样的完成都运用了数学,在实践中,为实用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陶画的创作也促进了几何学的诞生。(见赵秋莉著《原始彩陶画韵》)
奇妙深邃的彩陶文化,萌出了中国原始数学之芽,后来这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以及与外来数学体系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完整的数学这一门学科。
国酒之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来说,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应该先从陶器的制造开始,否则,便无从酿起。
中国是陶器的故乡,中国陶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陶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而中国的陶制器皿,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
1921年,时任国民政府农商部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在河南西部渑池县城北韶山南的仰韶村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的陶罐、陶碗、蓝纹绳纹、带流陶杯等器物,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陶制品,距今约7000年左右。
我们从仰韶文化遗址中证实,其居住处,都近山临河,目的是适合家牧渔猎,求火容易,取水方便。因为当时人类还不会凿井,赖以生存,找甜水,寻甘泉就成为仰韶时期氏族社会选择定居的重要条件,同时还要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这些都为酿酒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此外,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酒具,其中一只盛酒用的“黑陶大口尊”最为著名。1983年10月,在杨家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套酒具(5个小陶杯、4个高脚杯、1个陶葫芦),曾由史前考古学家证明确认为酒具,属泥质红陶,系仰韶文化早期偏晚时期遗物。
通过这些大量酒具的明证,直接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而且当时我国酿酒技术已经开始萌芽。
无独有偶,曾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中又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的参照,斯坦福大学的考古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在7000多年前古代的中国人已经开始酿造酒的证据。
这篇学术研究的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王佳静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中找到了淀粉颗粒的残留物,通过检测,这些残留物有明显的缺坑(和发生在酿酒过程中的情形吻合),这又从科学角度佐证了中国的酿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可信的中华酒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