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赊店老酒酿造工艺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は钅?。赊店老酒源远流长。史载夏代禹臣仪狄始造旨酒,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逐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仪狄回想起与禹王一起治水到过的中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五谷充裕,人和水美,便直赴中州,来至此潘、赵河相交的小村庄,留下了仪狄造酒兴隆集的千古佳话,世人多爱喝的美酒由此而绵延千古,流传至今。
赊店因酒而盛,由境内的出土文物可知,西汉年间,这里已成为南船北马、酒铺林立的商业酿酒中心。公元二十三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地刘记酒店智赊“刘记”酒旗招兵反莽,兴兵南阳,大战昆阳,定都洛阳,成就东汉数百年基业,更谱写了一曲酒之壮歌。地以人名,刘秀为纪念这一发迹之地,亲封此集市为“赊旗店”,赊店老酒更成为东汉王宫的宫廷御酒。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逸飞所著《古代清官断案记》一书中,有一段描述刘秀之姐姐湖阳公主在宫中大设盛宴,宴请王公贵族的场景:“侍女们分用两种酒壶,一种为金质的,一种为银质的,上边都雕着‘丹凤朝阳’的图案,金壶中盛的是绍兴黄酒,银壶中盛的是南阳名酒——赊店白干。”湖阳公主的封地就在南距赊店百里之邻县唐河湖阳镇。每次回封地探视,湖阳公主都要从赊店路过,加之赊店又是其弟发迹亲封之地,湖阳公主自是对赊店老酒情有独钟
到了明代,历经战火沧桑的赊店酿酒业随着赊店商业的复苏又得重兴。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二册》中“田敏征赋杂税条”记载:当时南阳县“酒课钞七十二锭四贯百文”,“全府工业以小手工业为主……以丝织、酿酒业较为繁盛。”“裕州,酒课钞三十三锭六百文。案方城酒课宋已重视,黄石山仙翁观碑:今宛属酒课以方城赊旗镇著名。”由此可知,赊店酒业明代时已成为当地官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在著名作家姚雪银所著历史小说《李自成》中,描述李自成首次拜访活动在湖北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以求联手抗明时,张献忠高兴地吩咐手下:“拿赊店老酒来!”两大农民起义军领袖遂痛饮赊店老酒,以庆贺联盟的成功。小说虽然有虚构的成份,但作为对明史深有研究的学者型作家姚雪银这样描述,决不是空穴来风。在电视剧《李信与红娘子》中,对赊店老酒亦有多处展示。由此可知,赊店酒在明代已风靡远。
到了清代赊店商业发展辉煌期,赊店之酿酒业更达到新的全盛期。据兴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刻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之《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仅当时为创建春秋楼捐资的山陕二省商人所开之酒馆就有二十六家之多,尚不包括外省及本地商人所开设的酒馆。据传,乾隆皇帝就爱饮赊店酒,赊店酒自此隆名更盛,更成为清宫廷的御用之酒。各大酒馆借此盛势,纷纷兼并整合,扩大规模,遂形成了后期的十大酒馆,并成立了酒业行会——“酒仙社”,现悬挂于山陕会馆大拜殿正中的“浩然正气”巨匾即为“酒仙社”所献,匾下镌录着十大酒馆之名,其中尤以永隆统、永禄美二酒馆最大,居于酒仙社的领军之位,所产之酒也最为有名。
永隆统酒馆原位于山陕会馆前火神庙西街(现公安街)至西天平街,居于闹市中心占地竟达5000余平方米;永禄美酒馆由原天禄馆扩建而成,位于马神庙街路西(现赊店老酒集团所在地),占地更达6000余平方米;在当时寸金寸土的赊店闹市区,占地竟如此之多,足见其时二酒馆规模之大。为此,永隆统更成为于同治年间重建山陕会馆之山陕同乡会值年,永禄美则成为重建山陕会馆之督工首事。当时永隆统和永禄美酒畅销全国各地及南洋,年产销量达20余万余斤。在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出口口岸广州,不论是官府、洋人、商社及各家各户,凡遇重大庆典、各类喜事应酬,均喝“隆酒”和“禄酒”(当时广州人对此二酒的爱称),可谓是名燥海内外,钟情第一酒。据清《南阳府志》、《南阳县志》及后期的《南阳税务志》记载:当时对赊店征收的酒课(酒类专卖税)达三十课以上,而邻县仅征收三课以下,足见其时赊店酒业之盛。
民国迄今,赊店老酒一直享誉全国、畅销各地,成为赊店古城的产业品牌和中原白酒行业的知名品牌。厂区内的一口千年古井和44个千年古窑池,见证着赊店老酒技艺传承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