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育锋:双星闪耀推动酒企高成长
在解析白酒行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中,如果我们抛开所有的外部要素和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等内部系统要素,单从企业领袖的个人推动力维度来判断,我发现,从2003年至今连续高成长的白酒企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基本存在一个共性特征——“双星闪耀”。即企业内部都有两个明星式的企业领袖,以完美的搭档组合,共同推动了企业的高成长。?
2010年前,双星组合比比皆是:洋河的杨廷栋和张雨柏;枝江的蒋红星与曹生武;稻花香的蔡宏柱与王心高;衡水老白干的刘彦龙和王占刚;古井贡的曹杰与刘敏;西凤的张锁祥与高波……包括当年的茅台、五粮液也是如此。 ?
当然,不排除个案,如四特、白云边、老村长以及鲁酒个别企业,但对大多数走向30亿规模的企业而言,双星组合成为了所有成长要素共性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
但今天仍然存续的双星组合,仅剩下泸州老窖的谢明与张良,以及牛栏山的李怀民和宋克伟。?
这就引发了我的兴趣,双星组合的企业中,一个主战略,一个主执行;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究竟能呈现几种组合形式??
在对不同企业的领袖推动力分析中,我发现有三种双星组合:董事长与总经理、董事长与销售总经理、总经理与销售总经理(西凤是唯一的例外)。?
反观豫酒,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还没有一家企业呈现这种组合。这也应该是豫酒企业难以做大的一个方面的原因(目前来说,杜康基本具备了双星组合的条件,即总经理和销售总经理组合)?!?? ?
我曾就这一发现跟业内众多资深人士交流过,大家探讨后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酒企而言,双星闪耀不是企业高成长的充分条件,但的确是个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没有双星组合的企业,不一定停步不前,无法成长;而一旦形成双星闪耀,则必然推动企业持续成长。?
当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具象的人,从企业人格角度看,双星组合也是相对完整的,没有人格缺陷的。?
而没有形成双星闪耀的企业,从内部管理看,企业人格的缺位必将使所有主流决策集于一身。我们从决策流程与惯性思维看,一是过去的高成长证明了企业领袖所有决策的正确性;二是在今天面临行业大周期拐点下的盘整、转型、升级与再造中,企业内部的组织决策与判断是否仍然能延续过去的正确性? ?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单一明星式企业家在过去的高成长中,极大的积蓄了个人魅力与内部权威,从而逐步让组织的团队丧失了主动的判断与思考。长此以往,随着企业领袖越来越“被神话”,在组织内部各个层级里,必将无形中逐步形成对领袖个人的决策的高度依赖。这是一个必然,我们从无数企业案例中都见证过。?
对任何企业而言,这才是未来最大的风险! ?
因为像王石一般的在与不在一个样、不影响内部决策和市场推进的企业毕竟少之又少。至少在白酒行业,我们都没有全球500强那样的不过于依赖某一个企业领袖的战略系统。?
他们是战略驱动,而我们直到今天,仍然处在机会驱动阶段?;崆?,靠的是什么?正是企业领袖对行业商机与未来趋势的把握,或者说仅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当经过论证分析后,消除了领袖的焦虑感,才有可能达成目标。?
但越是这样,当主要靠一个人去把握机会时,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己的预判永远正确。?
我也清楚,国企和民企的企业领袖与高管的形成路径差异很大,能否形成双星组合有时并不取决于核心领袖的作用,但还是借此文给所有酒企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