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_成都24小时上门茶_南宁24小时品茶微信wx_24小时品茶微信wx100元

欢迎光临雪花收购金威,啤酒行业打响收官战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播报 » 新闻播报 » 正文

雪花收购金威,啤酒行业打响收官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26  浏览次数:1283
核心提示:雪花收购金威,啤酒行业打响收官战 事件回顾: 华润雪花以53.84亿元 巨资收购金威啤酒 2013年2月5日晚间,华润雪花母公司华润



雪花收购金威,啤酒行业打响收官战

 

事件回顾:

华润雪花以53.84亿元

巨资收购金威啤酒

2013年2月5日晚间,华润雪花母公司华润创业(00291,HK)发布公告称,华润雪花已与金威啤酒达成协议,以约53.84亿元的代价收购金威啤酒的啤酒生产、分销和销售业务,包括7家啤酒酿造厂资产及债务。

据了解,金威啤酒拥有145万千升的综合啤酒生产能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其巨大的身躯,无论并入谁的阵营,都将对中国啤酒行业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自身陷“收购战”以来,其耀眼的身家,曾先后吸引了燕京啤酒、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珠江啤酒等行业巨头参与竞购。行业也一度风传,燕京啤酒将是金威啤酒的接盘者。但是,最终双方在价格上出现了争议,分道扬镳。而实力更加雄厚的华润雪花,却在这一时机出现,一举将金威纳入彀中。

除了雪花收购金威之外,2013年年底,世界级啤酒巨头嘉士伯“要约收购”重庆啤酒也正式进入“倒计时”。去年12月4日,要约收购基本结束,重啤集团正式退出重庆啤酒,嘉士伯基本完成了对重庆啤酒的绝对控制,预计股权控制最多将达到60%。去年12月31日,嘉士伯再以15.6亿元人民币收购重庆啤酒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嘉士伯收购价近14亿丹麦克朗的手笔下,拥有8个酿酒厂,分布在江苏、安徽和浙江三省,产能约12亿升的中国重庆啤酒已成昨日历史。

昔日珠三角霸主和西南啤酒巨头相继被整合收编,这是啤酒行业2013年发生的两宗大收购案,而随着大面积的并购整合接近尾声,中国啤酒行业也开始打响并购收官之战。

事件背后:

并购是中国啤酒行业

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产量上计,在华润雪花收购金威啤酒之前,广东啤酒市场排名大致为:珠江啤酒、青岛啤酒、金威啤酒、百威啤酒和燕京啤酒。其中,珠江啤酒产量为121.2万千升,占广东市场的28.94%;青岛啤酒产量为97.8万千升,占比23.35%;金威、百威、燕京产量分别为57万千升、41.8万千升及33.3万千升;华润雪花广东的产量为30万千升。

而当金威发布“卖身”消息后,行业巨头们蠢蠢欲动。金威啤酒的“归宿”将大大影响广东啤酒市场的格局:若珠江啤酒拿下金威啤酒,就可牢牢占据广东龙头地位;若青岛啤酒成功,广东地区的霸主地位将无可撼动;假如百威英博得手,那么其将超越青岛啤酒拿下广东市场的第二席位;如果被华润雪花收购,其将获得与青岛啤酒在广东叫板的资格。

最后的结果是,青岛啤酒率先退出,百威英博战略相左,珠江啤酒有心无力,燕京啤酒谈价不成,华润雪花将其拿下。

交易完成后,华润雪花母公司华润创业的啤酒产能将由2012年底的超过1700万千升增至超过1845万千升,同时也确保了自己进入华南前三的位置。

如何看待这场收购?

从行业性质来看,在中国酒业中,啤酒行业一直是行业集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近几年,市场竞争和行业整合的加速,我国啤酒行业集中度已经非常高。时至今日,以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为代表的四大巨头,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品牌优势。

有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说,并购整编是啤酒企业提升利润率的重要砝码,其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有来自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的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其中龙头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材料显示,从中国啤酒的发展历史分析,在过去的近20年内,啤酒行业一直在不断上演着“并购”。从1994年开始,中国啤酒就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业内外资本开始上演一个又一个的的“并购游戏”,甚至连象征中国民族啤酒业振兴的“青岛啤酒”,也一次次以“并购”为主要手段,加入“资本战”中,伴随青岛啤酒左右的还有华润集团和燕京啤酒,他们共同将啤酒行业的“资本并购战”延续到今天。 

并购扩大了龙头企业的产业。在雪花收购金威一案中,华润集团成功获得了一个颇具规模基础的制造业设施,同时,还有一个被认可的“金威”品牌和地理覆盖范围遍布中国的分销网络。

而嘉士伯通过此番收购重庆啤酒,一举将触角直接延伸至东部市场,迅速实现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再者,嘉士伯凭借收购,无疑也将西南地区市场牢牢抓在手中。

除了行业龙头企业效应日渐明显之外,并购还提高了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尽管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导致一些中小型啤酒厂退出,但资本并购无疑可以加速啤酒行业的集中。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使中国啤酒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本土啤酒企业在规模和资本竞争力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强势啤酒品牌在全国市场或者区域市场的渗透力加强。

行业影响:

优质并购资源逐渐减少,

行业打响收官之战

从2011年来看,啤酒巨头的并购战也打得十分火热?;笱┗ㄔ?011年接连收购河南奥克、蓝牌,整合江苏三泰,收购辽宁两厂,与贵州茅台啤酒达成战略合作,全资控股西湖啤酒;青岛啤酒成功并购广东韶关活力啤酒;百威英博并购大连大雪、河南维雪。中国酒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四大啤酒集团兼并收购企业数量为12个。

到了2012年,相比2011年啤酒行业并购之争的热闹,仅从数量上看,已经远远不如。整个行业全年的大事,仅仅围绕金威“卖身”和“金威要卖给谁”而展开。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也承认,啤酒行业的过去20年,就是以并购为主题的历程。没有哪一年中不发生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并购案例,唯独2012年,这项数据为零。“这一年开始,行业并购的风声吹得很紧。金威卖身也算是轰轰烈烈,比武招亲的招牌打了很长时间,但在2012年度没有结果”。

到了2013年,尽管“收购”一词也在始终贯穿全年,但并购数量在减少,也是行业的共识。纵观全年,除了雪花收购金威,嘉士伯全面收购重庆啤酒之外,行业领军企业青岛啤酒在2013年,收购了石家庄嘉禾啤酒50%的股权,并整合嘉禾啤酒的市场网络。同时,青岛啤酒又与新钟楼啤酒合作暨年产60万千升啤酒项目合作成功签约。青岛啤酒整合了具有64年历史的新钟楼啤酒品牌和市场网络,并在张家口市宣化区投资、新建60万千升啤酒项目,一期工程20万千升,投资额4亿元。

并购案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如金威啤酒、重庆啤酒这样拥有超过百万吨产能的优质收购对象已经不多。近十几年来的集约化产业整合发展,导致啤酒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行业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和品牌集中。而随着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啤酒四大巨头的不断扩张,优势资源更在不断减少,啤酒行业的并购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临近收官,企业无论建厂还是收购都变得越发谨慎。

区域啤酒品牌的命运也值得关注,在行业四大巨头的围攻之下,区域啤酒品牌来自业绩亏空的压力变得毫无招架之力,市场份额、销量、业绩均不可避免出现下滑。而随着产业格局的定型,区域品牌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产业格局定型之下,经过上一轮兼并重组潮流,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四大巨头发展迅速,已经基本完成全国布局,其对峙之势日渐清晰。

从当前来看,这四家啤酒巨头:一组是雪花啤酒和青岛啤酒,目前两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和16%,有4%的差距,而青岛啤酒的追赶步伐在逐渐加大。另一组则是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2%和11%,二者间仅有1%的差距,而今年以来,燕京啤酒增发扩产剑指百威英博,试图通过全国布局,以重回行业第三的位置。

其次,还有嘉士伯。作为外资品牌,嘉士伯在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其并不满足于高端产品领域,已经布局中低端市场,未来将以完整的产品结构对其他对手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而未来,随着行业寡头日趋成熟,品牌、品质层面的软实力竞争,将逐渐取代此前资本、渠道上的大刀阔斧,成为决定啤酒行业收官战局的关键因素。(华夏酒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