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国葡萄酒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几十年,已经成为中国市场饮料酒的必备酒种。中国也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国产葡萄酒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进口葡萄酒的疯狂涌入。
按年为单位的海关进口葡萄酒数据来比较,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年度进口量分别为:4651003升和35130287升,到了2009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年度进口量达(不含港澳台地区)171231332升,而去年2017年我国进口葡萄酒年度进口量达(不含港澳台地区)740309876升,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最近10年葡萄酒的进口量在我国增长了130倍!
而2001年是第二次进口葡萄酒浪潮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葡萄酒的关税从64%逐渐降到14%,这次谁也拦不住了,进口酒涌入加之文化也跟着进来,催化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繁荣发展。
2018年又是一个节点。中国商务部长钟山更是宣布中国将于未来5年,进口超8万亿美元的商品,同时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于2018年11月底在上海举行,我们的市场将进一步打开。进口葡萄酒的第三次浪潮将会席卷而来。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选择将会更加宽泛。我把这17年以及当下正在经历着的总结成四个阶段:
1.文化缺失的盲从阶段;2.价格不透明的暴利时段;3.资本转向的合作阶段;4.理性消费的趋势时期。
再看最近这5年,一方面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产葡萄酒年产量下滑。虽然国产葡萄酒的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升,并频频在国际上获奖,但不能掩盖的事实是:我们的种植面积在萎缩、产量在下降、市场占有率在下滑、市场培育工作远滞后于进口酒,甚至连国内的知名企业都纷纷转向进口酒。业外资本对产业的投资也首选进口酒。更可怕的是,在消费的理念中,进口酒也是整体优于国产酒。
种植是整个产业链的根本,也是由此引发一切问题的核心之一。庄园的发展不可能成为整个产业的主导,大量的种植还要依靠种植农。没有钱赚就没人种植,没有好的质量也不会有企业愿意购买,而进口原酒却门槛很低。国家产业的政策、政府的产业扶持,如果不能让农户赚钱,我们的种植面积就会减少,质量就会下降,长此以往,我们的葡萄种植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外,我们的产区到底最适合种植什么品种?我们的主要推广的品种是不是最适合我们产区的风土?产区自身的品种特色是什么?中国地域广阔,产区特色各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种,但为了迎合市场,我们放弃自己的特色,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举个例子,刚谈到国产酒产量下降的问题,大家应该记得就在几年前,每当葡萄采收季,会出现产区抢葡萄的现象,有些农民也不顾及收购合同,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企业也无可奈何,守着家门口你能怎样!那为什么近年没这种现象了?很多农民为什么拔除葡萄树了呢?
直接说就是农民不赚钱了。企业用不着出那么多钱去收购农民那些只追求产量的葡萄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点汁更便宜更便捷,质量也不会太差于农种葡萄,当然还有别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酒庄也不愿意这么干啊,谁不想有自己的葡萄园呢,从质量把控和源头上都能有个底气,而中国的土地性质和葡萄酒非属农业的问题,为企业增加了成本和风险。为什么这么说?譬如,中国的疆域这么大,一个省的跨度甚至就比人家一个国家面积都大,而究竟那一块风土适合种植什么品种?酒庄倾尽所有弄块地建了庄园,有一些还建的比较豪华,他们还有没有时间和资金大面积试种葡萄品种?这方面国家也没有给个政策鼓励多品种试种,这样就出现了赤霞珠、霞多丽可以,全国就都去种植了,马瑟兰也是一个例子,从西部新疆到东部沿海一下子都有种植了,可是每个产区的风土并不尽相同,那么,有没有马二兰、马三兰呢,比如云南弥勒的水晶,东北通化的北冰红……到底什么品种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呢?中国的酒庄等不起啊,如果需要时间,好吧,用几代人努力和探索;需要资金呢,有没有产区或者国家来救你,这就是中国几百家私家葡园的尴尬。
开放的市场需要百花争鸣,但从民族产业发展的角度,我们不仅要正视因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更要奋起直追,否则将会失去一个时代的未来。为此,要先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刻了解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实效成长。
葡界论坛恰在这个当口,推出引领中国葡萄酒发展的重磅系列中国葡萄酒发展之路一:症结!拷问中国葡萄酒的明天在哪里?十大问题,十位嘉宾,深入研讨,坦诚交流,从全面发展的视角,对中国葡萄酒存在的问题进行寻源,这也是中国葡萄酒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症结对问题全面的“寻源之旅”,希望给各方带来一场真正的“思想洗礼”、“痛定思痛”,以促进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脱胎换骨、重焕生机!我认为这就是一场“久旱逢甘雨”的及时雨,是到了该说又非说不可的时候了!
就目前行业与市场的现状,我们急需要探讨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导,是真正的发展主体。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力。从产区成长的角度看,政府推力大,产区成长的就快,产区企业也会受益。然而,产区的推力受制于产区政府的机制影响、职能部门人员素质、产业规模、成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推力这只背后之手的催化作用是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
葡萄酒是长期发展的产业,这已是行业共识,但企业乃至政府依然会陷入一个“时间陷阱”,大部分重要的表现就是急功近利。从生存与竞争的角度可以理解,但从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是发展大忌。
产品品质是消费者选择的本质原因。所有的企业都知道品质的重要,但碍于生存的问题、竞争的问题、成本的问题、经营道德的问题等等,依然有部分企业不注重品质,例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货不对板、表里不一等等。
葡萄酒是文化商品。每个国家、每个产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背景沉淀。文化渗透是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核心手段,中国葡萄酒的文化是什么?中国葡萄酒的特色是什么?我们要宣传什么?应该传播什么?正在传播什么?
谁教育了消费者,消费者就会相信谁。进口葡萄酒这些年做了大量的消费者品鉴教育活动,不断影响着消费的心理。例如现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培训都是引入国外的机构和教材,(如英国的WSET、美国的ISG、西班牙大师班、澳大利亚大师班、意大利大师班……等等)虽然客观上在促进和繁荣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成熟,但长期以往,消费者更多的都是在进口酒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那么对中国葡萄酒的成长影响是什么?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为犯罪成本很低,市场总是有投机取巧者,总是有弄虚造假者。我们的监管制度、我们的惩罚措施、我们的法律法规是否能够有效地惩恶扬善?
比如:就在前几天媒体曝光的长春有山葡萄酒违规加入多种添加剂可能会致癌的伪劣酒问题,类似的质量问题今年全国上半年已经查出多起。因为近20年来,国内大宗产区性的假酒事件断续伴随着发展中的行业与市场,一些认真酿酒的企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好不容易刚刚建立一点诚信回暖人心,消费者又感叹“怎么这假酒又出自国产的”!一颗老鼠屎又坏了一锅汤,如此,其实并不全是整个行业不努力,是我们的惩罚措施和监管力度也出了问题。
很多企业特别是酒庄已经在关注和注重产品质量,也的确有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得到了国际和市场的认可。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绝大部分中国葡萄酒企业而言,品牌营销是硬伤。很多企业团队没有真正的营销经验,这也是导致市场做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要分清楚一个推广宣传的问题:就是在获奖之后,我们究竟是产品本身获奖还是整个酒庄获奖?有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呢?
有些问题我们自己是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要依靠产区政府来解决,还有一些事必须国家来解决,比如土地性质、多头管理、非属农业等重大实际问题。我们不要只是强调外因,更应该探讨和揪出内因的关键所在。
每个省都有行业协会和各类联盟组织,国家也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但这些组织的职能是什么?如何真正推动行业的发展?现在的行业组织是分散的,很多既不能真正起到组织的作用,也不能为企业解决真正的问题。
如何构建真正的服务平台, 如何让消费者改变对国产葡萄酒的印象?在品质打造、品牌树立和彰显个性的同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协会的力量也是孤掌难鸣的,一个产区政府的力度充其量也就把自己那一片搞好,而整个行业呢?面对全国行业与市场,面对进口葡萄酒疯狂的竞争,我呼吁:我们全行业团结起来,协同作战,坚持文化自信,重塑中国葡萄酒的征信形象,是我们防止被市场边缘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敢于正视过去,面对现状,思考变革,修正错误,相信未来,而未来已经来了!
2018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