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_成都24小时上门茶_南宁24小时品茶微信wx_24小时品茶微信wx100元

欢迎光临从贵州醇到中国白酒“酒庄模式”再探讨_河南酒业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从贵州醇到中国白酒“酒庄模式”再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14  浏览次数:1101
核心提示:贵州醇纯粹酒庄的庄龄酒于近日在郑州发布,贵州醇提出一二三工程:一个白酒新文化运动主张,即发现中国白酒之美;双品牌战略,
       贵州醇纯粹酒庄的“庄龄酒”于近日在郑州发布,贵州醇提出“一二三”工程”:一个白酒新文化运动主张,即发现中国白酒之美;双品牌战略,即“贵州醇”和“纯粹”双品牌运作,瞄准个性时尚的年轻人与崇尚生活品质和品味的中产阶层,共推出了涵盖浓香和酱香的酒庄庄龄酒与中国风系列四个新品,定价119元-1999元,其中纯粹酒庄20年庄龄酒和10年庄龄酒(均为53°酱香),分别定价1999元/瓶、799元/瓶。

根据相关资料检索,我们了解到中国白酒的酒庄早已有之,其中将近的是茅台镇元和·名人酒庄更是在2011年就打出“中国首家私属酱香型白酒酒庄”。近期中国白酒酒庄最大的新闻应该是字2012年开始启动的纳溪区政府联合泸州老窖 开展的“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并且中国酒业协会2014年成立“中国白酒酒庄联盟”,其中“龙洄庄园”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酒庄”。伴随着2017中国酒业协会白酒酒庄酒推介会在上海的召开,于是苏酒酒庄、国花酒庄(首屈一指的综合型白酒酒庄)、杨湖酒庄(杨湖酒庄模式)、国井1915酒庄(中国白酒第一庄)、大梁酒庄(中国酒庄第一人)等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前。中国白酒酒庄似乎一夜之间热闹起来。

笔者把酒庄分为两类,一类是是依托的强势酒企进行本地化白酒酿造产业群的整合推广的社团模式,譬如“中国白酒酒庄联盟”(泸州老窖)与“苏酒酒庄”(苏酒集团),另一类是以单个企业出于品牌宣传、产品经营、消费者体验为目的自营模式,譬如纯粹酒庄(贵州醇)、国花酒庄(花冠)等。前者侧重于本地化的白酒生产标准与统一的对外包装,绝大多数伴有明显的地方政府身影,往往与本地化旅游业发展(餐饮、娱乐、休闲功能完整)密切相关,更多的是对于本地化白酒特色文化的资源整合,强调娱乐属性;而后者则是企业出于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突破等的现有酒企改造,属于一般性体验项目,强调参观属性。

其实从本质上说,中国白酒酒庄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传统中国白酒本身“作坊式”的酿造形式就是“现代酒庄”的原型,而每家酒企的“白酒博物馆”、“白酒展览馆”、“企业展览馆”广泛的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白酒酒庄的部分功能,所以笔者认为,此轮的中国白酒酒庄热潮的核心是:中国白酒企业在“新零售”思维下对于消费者教育与产品销售的“复古行为”,试图通过企业品牌与产品的“浸入感”、“参与感”氛围营造完成品牌的人性化与产品的价值化形象塑造。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中国的白酒酒庄发展远远不是借鉴所谓国际“红酒酒庄”成熟经验的结果,这样说本身就是对于中国白酒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更是对于中国饮酒文化与中国特殊国情的误解所致。诚然,“波尔多模式”的“酒庄分级制度”助力了法国葡萄酒的国际顶级声誉,也带动了法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但是这是在葡萄酒文化已经普及成熟的前提下,而中国传统白酒文化依然沿袭着中国“权力文化”下的社交、面子文化,本身随着中国新兴人群的饮酒需求多元化、人们健康意识的苏醒,可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说两者无论从饮酒文化基础、产品物理属性、饮酒功能等角度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就给那些试图通过“限量、私藏、定制、品鉴、陈酿、酒龄”等等单纯的营销概念就能够完成“酒庄酒”价格背书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考虑到中国白酒的企业分布上呈现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集”、经营上“重销售、轻品牌”、发展上“地域歧视”“经济阶梯化”等特征明显。基本上中国酒企分布全国,每一个县少则一家,多则十几家酒企,同时规模性企业又集中于几个主要“产区”,而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又带来“价格竞争”,最终导致短期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生存主义”盛行,在酒庄酒文化建设方面既难有创新,又掣肘颇多。伴随着中国白酒消费者升级的趋势,从而给中国白酒酒庄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必然要“死地而后生”,淘汰一批才能成长一批。

其次针对很多目前的“白酒酒庄”积极开展的“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形式,笔者认为白酒文化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与其说是“酒庄文化”不如说是“旅游文化”,中国白酒的“酒庄文化”只是“酿造文化”。从长远角度看,“酒庄文化”的销售属性与礼品属性依然占据着核心位置,难以在体验层面产生强烈的消费者文化认同,中国白酒酒庄的文化下一步的发展应该围绕着消费者的日常展开更加完整的“饮酒文化”导入,完成从白酒的“种植、加工、品鉴、饮用”等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中古白酒企业不仅要加强技术的更新,制造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口感的产品,而要在文化建设层面加大投入,培养与引入更加专业的文化建设者与创新者,重构中国消费者对于白酒的认知,从而真正的扭转“以销代营”的发展模式。

呼应文头,贵州醇推出“酒庄庄龄酒”,本身是中国白酒酒庄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是在目前中国白酒发展格局下,由于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品牌号召力的局限,必然面临着“庄龄酒”的消费信任问题,特别是定位与高端的20年、10年两款产品,可以说在“白酒酒庄”没有形成清晰界定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产品优势。

笔者在这里认为,中国“白酒酒庄”的概念,还是应该基于企业自身的创新程度与白酒行业的集体自律才能完成初步的建设,最后祝福中国白酒在2018年有着新的突破。(蔡学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