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沉浮,酒业发展自上而下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今白酒行业发展已经再次渐入佳境,回想起来,这五年白酒行业变化巨大,企业发展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大和利益最大化,而是更加注重以品质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前提的经营价值观,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健康化。
变革总是在风雨后,顺风顺水的十年,大家注重的是产品销量,是销售业绩的多少,而与产品本身的塑造渐行渐远。但此番波折后,大家转而意识到品质提升是改变危局的最关键的手段,遂以品质为导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匠精神”溯源大潮。与此同时,企业强化渠道变革,重视宣传途径,丰富产品类别,以求刺激市场回暖。也许是时间的作用,也许是众人努力的结果,五年的等待终于见到白酒再度起势,于是我们以现象为导向,看看我们这几年白酒业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当时间的齿轮从2012年向前迈进,白酒行业的黄金岁月正式落下了帷幕,继而步入了漫长的调整期,而“三公”消费禁令、塑化剂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白酒行业迎来了的寒冬。
2013年开始,白酒业超高增长态势已不再。之后,亏损的酒企数量显著上升。在如此背景之下,高端白酒在“价格”的层面上跌下了云端,以茅台为例,在黄金十年内其价格曾被炒到2300元左右,但进入寒冬期之后,茅台的价格一再下跌,最终跌破千元。这非茅台一家状态,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名酒同样如此。
然而,在金融学领域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触底反弹”,在某个领域中,某一特定载体会持续下跌,当跌落到一定的价值底线之后,实际价格低于实际价值就会开始反弹。这也是古语所说的“物极必反”的道理。尽管白酒行业不可能从低谷瞬间攀回高峰,但是“弱复苏”“渐回暖”却已成趋势。
于是,高端白酒也开始为返回云端做准备。2015年,五粮液宣布52°五粮液提价,由每瓶609元提到了659元,之后又分别在2016年、2017年宣布“普五”提价。2016年,茅台实施了控量涨价的政策。
而今,茅台的价格已紧逼1299元的价格“红线”,五粮液的一批价高涨到780元,洋河梦之蓝系列上调了10~30元,郎酒更是五天内两次涨价。
短短的五年内,高端白酒从降价再到提价,价格何以如此沉浮呢?
事实上,从白酒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来看,高端白酒提价其实是一种周期性的表现,而每一次提价的周期都意味着行业格局的一次变动。
从整体趋势上来说,高端白酒的回暖是从2016年开始的,几乎所有名酒企都做出了“提价”的策略,伴随而来的则是名酒企放出的利好消息,这一点在2017年初尤为明显,酒企业绩与回款数字都有着良好的表现。
在春节之后进行普遍“提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不仅能够帮助酒企把控市场,还能够掌握一整年的营销节奏。酒企之所以要瞄准春节之后的这段时间,是因为这段时间恰好是白酒销售的一个“空窗期”,在此期间进行提价不会影响到实际销量,却又能树立起一个价格标杆。如果行业发展趋势较好,高端白酒便可对价格进行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如果行业发展趋势不好,高端白酒便可对价格进行稳定或回落。前者可以实现品牌的高端占位,后者则可实现销量的提升,所以说“进可攻、退可守”。
那么,高端白酒的提价只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因素吗?非也,名酒提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
或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谁不想用便宜的价格购买优质的产品呢?但事实就是如此。
高端白酒是什么?仅仅是一种优质的酒精饮料吗?当然不止,它还是一种社交产品,这是消费者与市场赋予它的职责。而长期以来的消费市场告诉我们,社交产品的消费是有着很强的炫耀性的。
基于此,社交产品的定价必然不能太低,否则其社交属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高端白酒定然要提价。比如说茅台,如果其定价低于其他名酒,那么其国内白酒龙头老大的地位必然不保。而茅台提价了,其他名酒可以不提吗?自然也不可以,如果不提价,自己就会被落下,国内白酒一线品牌的地位就会被后来者所替代。所以,高端白酒势必要提价,而且是整体提价。
我们看当前的白酒广告,几乎都没有将落脚点放在质量上,大多都在讲文化、讲地位,这其实就是在彰显社交属性,也是在拓展价格空间。所以,白酒虽然是完全竞争性行业,但名酒的价格高,消费者是认同的。
正因如此,在人们群众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的前提下,高端白酒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价位,自然就会提价,而且一定是提到普通消费者无法消费的地步。因为,名酒的目标消费群体,本就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只有提价,名酒才能一直保持“王谢堂前燕”的地位,确保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降价,是环境所迫;提价,是大势所趋。
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行业、企业与消费者三方发力,名酒价格才会出现如此沉浮。(红高粱名酒论坛 梁晓洁)